English

贺兰山下一支笔

1999-02-18 来源:光明日报 ■王晨 我有话说

庄电一同志将自己的一百余篇新闻和评论作品结成一书,以《悠悠我心》为题,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。听到这个消息,我感到特别高兴,也很愿意为这本集子作序,向读者介绍我所知道的庄电一,推荐我所喜爱的他的作品。

电一同志原来从事教育工作,1985年经过公开招聘考试,进入光明日报社,担任光明日报驻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记者,后来又担任了记者站站长。宁夏,相对于江浙粤闽,显然是个比较艰苦的地方。就新闻资源而言,也很难说是个“富矿”。因此,电一同志如果写得少一些,差一些,人们是不会苛求于他的。但命运注定了这个黄土地上、贺兰山下成长起来的西北汉子,就是不肯向自甘落后的传统和旧的思维方式低头。他说:“就像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生长的植物都有很强的生命力一样,在落后地区当记者也利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,或许还可练就独特的新闻视角。”他拼命地跑,拼命地写,乐此不疲,锲而不舍,十几年来发表的新闻、通讯、评论等作品近2000篇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高产记者”。而且,这些作品涉及面广,角度大都较新,敢于提出新问题新观点,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人们渐渐地知道了:“宁夏有个庄电一”——他由原来的默默无闻到有了相当的知名度,受到不少同行的敬佩和尊重。光明日报社和宁夏新闻工作者协会、宁夏新闻学会曾分别举办过“庄电一新闻作品研讨会”,以他这样的资历有此待遇,在全国是不多见的,足见新闻界对他的重视和期望。电一同志的作品在全国多次获奖,他本人还获得过“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”等光荣称号。

过去有些新闻记者的作品集,收入的多是散文、特写、报告文学等,并非真正的新闻作品。虽然我们提倡记者应当学者化,写作应当多样化,但是作为记者,首先应当驾轻就熟的是消息、通讯等基本的新闻体裁,这是记者的基本功,是记者的看家本领。电一同志的《悠悠我心》,是一本真正的新闻记者的新闻作品集。十几年来,他始终坚守在新闻阵地上,始终坚持运用消息、通讯、专访、侧记、记者来信、新闻调查这些基本新闻样式,不倦地进行探索和实践,取得了难能可贵的丰硕成果。他的不少稿件,具备了“多”、“快”、“好”、“高”的特点。“多”,就是数量多,尤其是短新闻,数量相当可观;“快”,就是时效快,电一同志抓的常常是当日新闻;“好”,就是写法上讲究,有文采,有些地方的处理很见功力;“高”,就是新闻价值高,像《“红高粱”红了镇北堡》、《中学生给报纸编辑当先生》等都传递了很有价值的信息,或者很实用,或者很耐读,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。究竟应该怎样捕捉新闻?怎样才能把新闻写得生动引人?新闻在怎样的情况下会从一般“易碎品”转化成具有一定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作品而流传?我觉得喜爱写稿的通讯员,初到报社工作的年轻人,乃至像我这样在新闻单位干了二三十年的资深记者,都可以从电一同志的这些作品中受到启迪,找到自己的答案。

电一同志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,就是敢于写批评稿件,勇于搞舆论监督。他既栽花,又挑刺儿,有些“刺儿”挑得是很有些胆量的。收入本书的《西北这么穷,为什么还要铺张?》、《该控制一下行会、片会了》、《请记住沙尘暴的警告》、《吴忠棉织厂被推上绝路》等,都是振聋发聩之作。有的稿件一发表,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,引来纷纷议论和极大反响。他写批评稿件的特点是,问题重大,锋芒毕露,毫无吞吞吐吐、遮遮掩掩的意思。有些同志曾担心他的稿子这样尖锐,在当地会遇到麻烦;其间,他也确曾受到过这样那样的非难。但是,电一同志经受住了压力和考验。这里面,有宁夏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关心支持,有报社编辑部的全力协助,就他本人来说,出以公心,忠于职守,深入采访,实事求是,与人为善,以建设性的态度推动问题的解决,都是他的报道站得住的重要原因,也是他获得成功、受到当地好评的重要原因。

我同电一同志相识十几年,又曾长期分工负责地方记者的工作。我深感电一同志是个好记者,非常敬业,对新闻工作怀有赤子般的真诚,有一种献身精神。他在光明日报工作了十三年,一直甘于寂寞,乐于奉献,从来不提什么个人的要求。为了报道贺兰山中的古塔被炸事件,他步行进山,把旅游鞋的鞋底都磨破了,披露了事实真相,促进了文物保护工作。我觉得记者有三种当法,三种境界。一种是用笔写稿,那充其量是个文字匠;一种是用脑写稿,这就要有些思想和观点了;还有一种是用心写稿,即把自己的感情、自己的喜怒哀乐融入笔下,融入采访对象,融入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。从外表看,电一同志朴实忠厚,其实他的情感世界是很丰富很强烈的。譬如,他写《没有苗圃的园丁》,对这所学校,对那些辛苦异常的民办教师,倾注了一片深情。他不仅在头版头条发了稿子,促使有关部门在那里建起18间崭新的校舍,使没有苗圃的园丁有了“苗圃”,还在编辑部的支持下,动员各方捐款捐书,使这所学校有了图书馆。现在,有些新闻界的“混混”,热衷于“玩版面”、“炒新闻”,甚至拉帮结伙,利用记者身份介入一些事端,谋取私利。庄电一同志同这些人恰成鲜明对照,孰优孰劣,一目了然。

我以“贺兰山下一支笔”来作这篇序言的题目,我觉得,电一同志是当之无愧的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已经尽善尽美了,实际上,在宏观经济的稿件把握和重大典型的写作等方面,他还存在着不足。电一同志今年42岁,正是“干活”的时候,又是“出活”的时候。世纪之交,新闻工作面临着一个世纪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。此时此地,此情此景,“悠悠我心”,苍天可鉴。电一同志一定会拿出更多更好的新闻和评论作品,以反映和记录这个极不平凡的时代,回报哺育他的宁夏人民,回报关心他的广大读者和新闻界同行。

我们在热切期待着。

(本文作者系光明日报总编辑。《悠悠我心》一书已于1998年底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